一「線」雙展,2024春節必看:《Re:江賢二》數位冥想 & 飛閱《韌島》

by 陳美琪
1077 views

Respect(致敬)、Respond(回應)、Reborn(再生),三種精神組成了《Re:江賢二》,展開一場光和影的數位冥想。

劇場影像設計師王奕盛的2年策展構思,7組台灣優秀的新媒體設計團隊,再加上三金(金馬、金曲、金鐘)音樂製作人陳建騏,將畫家江賢二60年創作歷程中的73幅作品轉譯成9段風格強烈的沉浸式短片,和一處彷彿走進畫家內心的空間。

約莫二年前,當時協助當代傳奇順利完成《蕩寇誌》沉浸劇場在台北101双融域的展演,不出數月得知双融域也向江賢二老師遞出合作邀請,為他量身打造沉浸展。在北美館和高美館欣賞過江老師的個展,也幾度走訪他在金樽的畫室(現為江賢二藝術園區),所以我滿心好奇,他以油彩和新媒材作畫,向來是壯麗視覺與纖纖之情並存,直搗人心深處叩問,餘韻百轉千迴,而這樣的風格一旦轉譯成數位,壯麗或不難想像,但如何透過影像呈現層層疊覆的細膩筆觸,詮釋埋在那些一筆一畫之中的藝術家的生命刻痕?

讓更多年輕人接觸藝術,是江賢二老師當初點頭辦展的原意。

2023年12月22日,《Re:江賢二》終於開展。第一時間買了些票送同仁,索票又是一陣秒殺就告罄,「江賢二」登上勤誠總部的熱搜詞。1月12日,平日周五的上午11時,我在開館即入場,同時段有十來位年輕人三兩結伴來看展,還吸引網美來拍美照。

在看過展後,江老師辦展的美意必然如願,而我想向他道喜的還有另一個原因。

來自劇場、影像、科技、設計和音樂各領域的年輕策展團隊,將他的創作脈絡梳理無比流暢,結合AI生成技術的數位影像,給予畫作另一種呼吸的方式,並創造一條奇幻的途徑讓觀眾走入他的畫裡。意料之外的是,即使像我這樣並不成日與影音為伍的人,身處滿室炫目的光影之中,絲毫不覺浮誇與張揚,配樂是那麼樣的渾然天成,時而振奮,時而低吟,助力影像轉譯成語言,誠誠懇懇地帶領觀眾走一遭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詩意,在《Re:江賢二》無處不在。

封窗畫作的江賢二佇立在光的那頭,像是走進,又像行遠,灰色的底浮現出字句:

「首先,你必須做個善良的人,好好生活,失敗也沒有關係,藝術就會自然有成績。」

如雷電狂襲內心,原本席地嘻笑的年輕觀眾也安靜了下來,全場沉浸在接下來30分鐘的9段影像「詩」。

劇場般的陳設,入口的首個空間,重現江老師畫室裡顏料堆積的一隅,接著是一扇封被起的窗,回憶他旅居巴黎和紐約時長年封窗創作,以肉眼的不見天日召喚靈魂深處的光。往前,則以稠線為隔,空間霎時明亮,3D螢幕裡是台灣東海岸的淘淘白浪,自此,他的畫作也從生死孤寂的《巴黎聖母院》、燃燒昇華的《百年廟》,來到油彩徜徉的《金樽-四季》、《比西里岸之夢》。

在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第二展覽室(由勤誠冠名贊助)裡有一處彷教堂般的精神性空間,這次也將此概念移植到展覽中。

冥想室隱蔽在展覽最裡、簾幔之後,狹小空間的正前方是一面拱型灰牆,掛著幾幅江老師的小型畫作,畫中或一盞佛前燈、或一孤身立,其餘左、右、下方皆由鏡面打造,歡迎入座,冥想。又因鏡面的緣故,空間幻化無限,一人獨坐卻似眾生皆靜(鏡),恰似「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緣起滅。

讓我驚豔不已的,還有鑲在各處的文字,在展區的背板上,或影片當中,文案精準而溫柔地傳達出江老師在藝術創作路上的心境,激昂、惶恐、執著、虔誠、蓬勃…,以及身為藝術家看待世道的紛擾不休,感同身受的人道關懷,他依然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世間。

非常美好的一個展覽,我是帶著沉默的步伐走出展區,有些衝動想再走回頭看一次,但心裡的聲音說,讓這份感動先沉一下、再淨一會兒。《Re:江賢二》這首詩,淺嚐,已滿心傾慕,Respect、Respond、Reborn,敬江賢二老師,敬因信念而堅持而善待生命的生命。

韌島,從變動而生,同更迭而活

從台北101到淡水,捷運紅線一班車抵達,那日趁著晴朗,順路從市中心轉往靠海小鎮,三訪「齊柏林空間」。

以齊柏林導演心中的飛閱軸線:山、海、河、城市、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這些年陸續以《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為名策展。2023年12月在迎接基金會成立十周年的同時,也展開了第五個年度展,透過齊導之眼從空中俯瞰《韌島》,探討這座滋養千萬人的島嶼,如何形成我們的日常,寬容我們的貪婪,喚醒我們的敬惜。

島與人,在同一片天空底下呼吸,島茂則人富,島傷則人危,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只是當人們迷失於無盡追求時,粗暴地在大地上刻畫出一道道的傷痕,破壞了生態的平衡,終得大自然反撲,然而所有天然的災害,對土地和人類都是韌性的考驗。《韌島》由「島嶼的每一日」、「發生的每一日」、「擾動大地的我們」、「韌島上的明日」等主題組成,看人與大地的互動,在需求和給予之間的拉鋸,以及受傷後的各自堅韌。

展覽中精選8組跨度長達20年的對比空拍照片,讓人看見島嶼的韌性與挑戰。南投九九峰在921大地震時因土石震動而白了頭,歷經13年的休養生息,光禿的山頭開始綠意重生;松鶴部落歷經921和2004年的敏督利颱風侵害,部落旁的松鶴一溪、二溪發生土石流,30棟房屋遭到掩埋,水、電、通信和交通全數中斷,在相關單位努力修建之下,如今居民在原址重建。

「韌島上的明日」展區運用AI技術,模擬受災害地景復原的現場,不論是大地的自然修護,或是人為介入的修復,撫平傷痕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而「擾動大地的我們」展區中設有4K巨幅融接投影,讓人彷彿身臨空中鳥瞰島嶼,當腳踏進投影區、手觸摸投影幕時,畫面將因此產生漣漪,透過沉浸互動,讓人體會日常裡的一舉一動都會形成擾動,與大地依存「莫因惡小而為之」。

每次到齊柏林空間觀展,都是一次反思,這是勇敢飛上天空拍下地貌的人,代大地傳遞給人們的訊息,翠綠和蔚藍既然是我們所喜愛的,何以不珍惜守護呢 ? 古印地安的諺語:「土地不是祖先那裏繼承來的,而是跟子孫借來的。」韌島已承受太多,或許人類該學習的不只更加堅韌,還有感恩天地,反璞歸真。

0 comment
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