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從傾聽開始

by 陳美琪
1159 views

回想今年五﹑六月的居家遠距辦公﹐成日對著電腦開會﹑收發訊息﹐起初有些新鮮感﹐但期間一拉長﹐不確定感和孤單感油然而生。

新聞報導裡是孩子們遠距學習的畫面﹐人與人的溝通主要透過螢幕﹐是新常態﹐這種模式對成年人尚且感受疏離﹐有的甚至社交退怯﹐很多身心專家跳出來呼籲當心青少年因此產生焦慮﹑成癮﹑羨慕心態…症狀不見得人人都會發生﹐但不能忽略網路﹑社交媒體﹑遠距的大量沉浸﹐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還大﹐至少這是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沒有經驗值可以依循。

8/7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Angela來訪﹐恰巧與我談起嚴長壽先生(Stanley)推動《傾聽者計畫》的緣起﹐與我的憂心一致﹐上網查看計畫內容與系列影片﹐很是贊同﹐簡言之那就是Stanley的那句話:「我們要把輔導室的防線拉到更前面去﹐要把第一線的工作交到家長﹑老師手上。」

「進輔導室」是常見的處理﹐但往往因為可能學生會被標籤化﹑問題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錯失最佳處理時機﹑家長也不見得接受﹐最後演變成漫長的拉鋸過程﹐對於層出不窮的情緒或心理輔導需求(憂鬱症名列2020年全球三大疾病,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提升,15~24歲爬升顯著)﹐顯得緩不濟急﹐所以更需拉起預防的防線。

Stanley長期關注青少年教育﹐他觀察到疫情發生之前﹐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嚴重受到科技影響﹐而這波疫情等同是突然﹑強迫性的﹐將他們隔絕在螢幕與螢幕之間﹐全然依賴線上。

提早熟悉網路環境並非不好﹐Stanley點出問題癥結: 「年輕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學習﹐線上教學必須要有基本的學習能力。」遑論網路上充斥著帶風向﹑以假亂真﹑帶風向﹑過度廣告等亂象﹐我們的孩子準備好了嗎?有足夠判斷能夠身處其中嗎?家長和老師如何穿透世代落差﹐建立關係?當孩子們心裡有事﹑觀念有偏時﹐要如何去理解﹑紓解﹑引導呢?

由此催生出的《傾聽者計畫》﹐目的在幫助新手老師和家長建立傾聽的基礎觀念和技巧﹐透過傾聽與孩子建立連結和信任﹐陪伴調節情緒﹐從預防的角度提升輔導與班級經營能力﹐守護孩子長出安頓的力量。

《傾聽者計畫》提供一個教學平台﹐Stanley特別邀請了六位在心理諮商和教學現場經驗與閱歷豐富的老師們錄製了四大系列影片﹐包括: 美國職業臨床心理師陳永儀的《從傾聽開始》﹑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的《讀懂青少年》﹑北市光復高中校長劉桂光與新北北大高中藝術科教師羅先福及桃園新屋高中王保堤老師的《班級經營起步走》﹑特教老師曲智鑛的《特教生與融合教育》。

以每周兩支影片的速度上架﹐到今年底全系列將會有49支﹐公益平台已透過國教署把這項資源發出去﹐我之所以特別在琪愛推薦的原因是﹐傾聽的技巧對家庭﹑工作﹑人際都非常重要﹐太多時候沒有對錯﹐也沒有誰是”壞人”﹐最後卻能因為一件小事就裂碎長期關係﹐更嚴重者﹐還可能造成終生遺憾。這裡頭少的﹐就是真正的傾聽﹐所以難以發展出有效的溝通與同理。

我也需好好學習傾聽﹐先看了陳永儀教授的系列影片﹐受益良多﹐與大家分享。

「如果假裝聽對方﹐不用多久對方就會有感覺﹐信任會大打折扣。」所謂的傾聽絕對不是「我聽到了」﹑「我有在聽啊!」這種馬耳東風式的應答﹐而是溝通的前哨站﹐所以陳永儀教授在影片最初就強調﹐傾聽很耗費精力和能量﹐是有需要才去用的工具。

在對方還沒開口之前﹐其實我們的大腦已經開始做資料收集﹐對方什麼樣的衣著﹑口音…都會勾起不同的刻板印象﹐引發預設立場﹐「如果你有預設立場﹐只要在心裏面提醒自己﹐不管等一下對方說什麼﹐都要給一個機會﹐讓他呈現他所要告訴我的事情。」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傾聽的同時﹐也能增進自我察覺﹐「了解自己是怎樣去讀別人。」

陳永儀教授提供一個練習方法:
選一個對象﹐選一段三分鐘的時間﹐仔細聽對方說話;
行有餘力時﹐注意一下自己的反應;再有餘力﹐可以透過重複對方說的內容﹐引發提問﹐開啟對話。
她打了個比方﹐假如對方說:「上班氣死了﹐我老闆不公平!」你可以回:「真的喔!你老闆不公平(重複對方的話)﹐他怎麼不公平?」這樣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專注聽對方在說什麼。

人需要群體﹐所以溝通無可避免﹐溝通就是訊息發送與接收﹑傾聽與回饋的過程﹐如何更有效﹐她建議掌握三原則:

1.自我覺察與釐清訊息
當你是一個訊息的起源者時﹐自我覺察很重要﹐譬如說:「你遲到﹐我很生氣!」這句話到底指的是﹐你在氣對方今天遲到﹐還是其實你氣的是一個累積下來的結果?同樣一句話﹐傳遞的訊息卻有極大差異﹐若沒先釐清﹐溝通容易失焦。

2.語氣和用詞大有影響
她曾經參與一場高階主管的面試﹐應試者表現得不錯﹐但董事長卻予以否定﹐原因在於「在跟他對話中﹐一次『您』也沒用過」﹐董事長認為這反映了對方在人際互動上的尊重和語彙的欠缺。陳永儀教授提醒﹐傳遞訊息的編碼不是只有內容﹐所使用的編碼方式(詞彙﹑語氣等)及選擇的頻道都會左右訊息接收者的判讀。

3.同理心
同理心可分為認知和感受兩個層面﹐感受很難裝﹐但認知可以練習﹐「其實就是換一個角度想」。
她以曾收過的學生來信為例﹐信中用詞輕率﹐讓她讀信時感受不佳﹐「你可以說這些都老古板﹐你不用同意﹐但要能想像﹐對方聽到了會是什麼感覺?而那個感覺是你想要達到的目的嗎?」

此外﹐我也看了劉桂光校長和陳志恆諮商師的影片﹐都非常的有啟發性﹐其中劉校長總結出六點與孩子們溝通的要點:

  • 不預設立場(經驗可以參考﹐但也要注意它給我們的限制)
  • 正向的態度
  • 覺察自己的情緒
  • 以學生為中心
  • 生命是長期累積(不必去在意某一次的失敗或成功﹐在起落中不停的往上走)
  • 感謝學生

句句說到心坎﹐我將其歸成「愛」﹐沒有以此為出發點﹐很多事情只會空有形式﹐若能將陳永儀教授和劉校長所提醒的放在我們這一生對家人﹑朋友﹑同事的經營上﹐也必然會將關係帶往正向美好。

本文照片皆取自《傾聽者計畫》系列影片﹐
誠摯推薦該計畫網站( https://www.listener.thealliance.org.tw/ )

0 comment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