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校共同研習結合工廠實作競賽的《勤誠新代盃機器人研習營》邁入第三屆,獲五所大專院校(中正大學、雲科大、虎科大、嘉義大學等四校連續參加、逢甲大學參加組隊)、上百位理工學子的熱情參與,為產學合作開啟嶄新模式,見證了年輕世代勇於打破框架的學習潛能,舞台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強!
白手起家是台灣大部分製造業的故事起點,所以當時代又走到一個嶄新的入口前(有人稱AI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傳承和再開創的雙重使命,推動第一代創業者更關注孵化未來,讓下一代在我們已花了半世紀打下的基礎上,看得更遠、想得更快、走的更穩。
開幕式上,新代的蔡尤鏗董事長以一份簡報,回顧台灣製造業的歷程並展望未來的舞台所在,引人共鳴,感觸良深。
綜觀全球,台灣是名符其實的先進製造業基地,製造業佔GDP高達37%,且技術高含金量,而之所以能夠從一卡皮箱闖天下的台商、家庭即工廠的黑手時代,到如今造就令人稱羨的經濟結構,是經過了五十年扎扎實實的積累。
「在每個時代轉型升級時,我們的企業快速因應、快速茁壯。」
感謝蔡董的抬舉,他以勤誠為例,呈現台灣製造業興起的縮影,說明產業如何從代工業轉型成全球科技大廠不可或缺的供應動脈,「在每一個階段都跨出穩定的一步,也留下優質的企業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同樣的,這群打前鋒的台灣製造業身後,也有一群隱身幕後的英雄,正如蔡董所言:「每一個檯面上的產業後面都有機械設備業在後面在支持!」
成功是共好的結果,台灣製造業仰賴這種彼此連結、互為支撐的結構,才能打造出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生態系,獨步全球。
而勤誠攜手新代也正是依此籌辦《勤誠新代盃機器人研習營》:深度學習的專才+跨界整合的通才=建構綜觀全局的系統。透過三屆的機器人研習營,相信已讓來參加的學校和學生皆深切感受到T型人才的重要性,期許有朝一日以此契機,實現詹志輝老師的建言,在高等學府催生跨系整合的製造學程,為台灣製造業建造T型人才庫,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
在去年總決賽時,連三屆擔任評審的永續企業協會總顧問-詹志輝老師就預告了今年的競賽題目的難度將會三級跳,考驗是否具備低成本自動化的系統思維。果不其然,考題一公布,不只參賽團隊全體陷入苦戰,就連勤誠和新代的業師團隊在賽前搭建設備和場域時也備感壓力。
經過一年的引頸企盼,總算等到見真章的大日子,8/10總決賽當天吸引了一百多位全台各地的產業夥伴前往觀摩。
嘉義廠廠長宏達在決賽開場講了段趣事,去年因颱風放假二天,壓縮了實作,讓部分同學留有遺憾,所以今年特地把賽程拉長一周,偏又遇上颱風攪局,連休三天,讓賽事更加緊繃,待颱風假一結束,各隊同學主動要求周末不休息、晚上留下來加班,拼盡全力補進度。
全場以掌聲勉勵同學們的奮發精神,也不免心有戚戚而哄然大笑,「因颱風假壓縮工時」是在台灣的每個工作者都曾遇過的「不可控」,突如其來的給同學們上了一堂職場「應變」課-如何克服變數,達成目標。
回顧歷屆考題,第一年是單動作自動化元素設計,第二年是線體自動化整合應用;今年則以低成本智慧製造為核心,在前兩屆題目的基礎上,結合協作機械手、AMR與雲端控制等智慧製造元素,實現無人化模組自動化生產。
簡言之,從單點問題解決、到線的整合、再進化到全流程的人機協作,必須具備whole-part-whole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才有辦法解題。
《競賽題目》伺服器機殼低成本智慧製造
仿照工廠實際組裝後窗模組的狀態,利用機械手臂取代人員上下料件,自動辨位行動工作桌上的工件,進行工站間的上下料作業,並與各工站作業手臂及AMR進行溝通,準確地判斷其完成作業後進行物料的流動,再與 AOI 視覺整合完成品檢,同時透過設備機聯網或 SynFactroy 標準介面將設備與品檢資料上傳雲端,進一步製作可視化看板,不僅符合智慧工廠的共用性與多樣性需求,也達到更省人省力且即時追蹤的效果。
考題是依據勤誠實際的產品和場域需求而發想,勤誠的RD從設計之初即採模組的概念,到了生產線上,便需將各別模組裝載後再進行機箱組裝。
宏達進一步解釋:「我們剛開始導入產線時,這樣的動作需要七個人,鎖螺絲、拉釘…都要靠人來做,有很多的動作浪費和時間成本,後來才透過連線自動化,把人數降到四人。而今年讓各校去挑戰的,是利用AMR、手臂的人機協作,只需用到一個人,而他的工作是與手臂人機協作完成組裝動作,並將完成的模組與主線機箱進行結合。」
這就是低成本智慧製造的中心思想,並非要用機器完全取代人,而是把人用在機器無法解決、或是投入自動化成本很高的事情上。「我們追求的是低成本,而不是全自動。」宏達下了精闢的註解。
考題的進化,呼應勤誠和新代發起產學合作的初衷-為產業培養T型的自動化人才,很高興在今年看到了這樣的成果。
宏達以「精銳」來形容今年的考題和隊伍。由五校組成四支隊伍參賽,除嘉義大學是連續兩年參加外,雲科大、虎科大、中正大學都已連續三年,並在獲得其他隊伍同意的情況下,今年中正大學與逢甲機械聯合組隊,展現挑戰蟬聯的企圖心,我們亦欣見更多院校的加入。另外,有別於其他隊伍以機械和電機系所為主,虎科大今年以資工和機械6:3的比例,組成一支奇襲隊伍。
8/9是驗收日,各隊操作80分鐘,必須完成兩個產品的組裝,其中產品一要以人機協作的方式完成兩種壓鑄件(每種皆需鎖附十顆螺絲)、兩種鐵件(每種須使用四顆拉釘)、後窗和四個線扣的組裝,難度很高,僅中正大學和虎科大完成,產品二則是四隊皆完成。
8/10決賽日,四隊先以簡報形式,就企畫概述、研習成果、情境亮點、持續優化等發表成果,爾後再移至實作場域,向評審們展示他們所提出的亮點。
兩天的成績加總決定名次,虎科大的奇襲策略奏效,實地操作兩項產品皆順利完成,先馳得點拿下第一輪高分;第二輪則提出在手臂上裝置AOI影像辨識的亮點,獲評審一致讚賞,由9位虎科大同學組成的『機不可失』脫穎而出勇奪冠軍,抱回12萬元的大獎!
「每支隊伍的專長和特質都很不一樣,虎科大雖以資工系的學生占多數,但他們多半具備機電或機械的高工背景,加上與機械系所的同學一起組隊,所以契入的很快。」
宏達分析虎科大以「穩」字勝出,「他們的中控程式寫的比較穩定,調校也是。其實這就是我們產線上所需要,不一定是技術最強,但必須最穩定。」
說來極巧,第一屆冠軍由雲科大拿下,第二年是中正大學的理工女孩勝出,第三年則由虎科大逆轉勝,這樣的結果恰恰呼應宏達所言,各校的專精與特質的確不同,沒有絕對的勝負,皆是彼此的可敬對手。
我心想,假使能將其整合起來,如同詹老師的建議,不同專長的科系若能整合為跨領域的製造學程,未來就會有無數的T型人才組成T型隊伍,能量加乘再加乘,台灣製造業肯定一代比一代強!
2024年《勤誠新代盃機器人研習營》在盛暑中展開,為這些參賽學子提供寶貴的學習經驗,同時透過年輕世代沒有包袱的發想,激盪了勤誠和新代的產品和製造團隊,教學相長的正向循環,讓我們看到了台灣製造業的美好願景。在此衷心感謝新代科技集團的相挺,以及各校老師群和參賽同學的熱血投入,我們一同留下熱血的回憶,並實現了連結共好的意義與價值!
虎科大 王晨亦
在結束這將近一個半月的研習營後,從最不被看好的隊伍,一舉躍升成為黑馬,正是因為隊員間的合作及鼓勵,使我們能躍過重重關卡,奪得佳績。
這次實作場地在勤誠公司內進行,由隊長分配好隊員的工作後,便各自進行。我被分配到進行工作站三的任務,分別進行工件一與工件二的鎖附點定位,定位完後進行程式撰寫及流程規劃。在這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鎖附點位容易位移的情形,使得最後在進行整套流程時,會遇到螺絲鎖不上去的情況,造成鎖附的鑽頭空轉。
除此之外,由於廠區同時也有堆高機在進行工作,且我們的位置是靠近堆高機工作環境的,當它經過時,往往會導致一定程度的震動,進而使得工件上定好的點位偏移,因此我們時常需要花時間再重新定位,但幸運的是,幸好這個情況最終沒有影響比賽的進行。
身為碩士生參加這次的研習營,盡管犧牲掉暑假許多研究時間,但我認為能透過研習過程將書本知識應用為實際操作,同時也能藉此機會了解業界實際運作的情形及生態,甚至得獎後對求職有更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的重要,因為這就是未來工作情況的縮影,以及要如何面對時間壓力的狀況下,成功完成一個項目。
虎科大 吳佑傑
參加研習營的初衷源自於老師的期望,他希望我能帶領學弟妹一起參賽,這不僅是一個挑戰,更是寶貴的學習機會,也是一場全新的冒險,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為了比賽中的成就,更是希望在過程中獲得業界的實作經驗。
準備過程中,資工系的我們對機械臂的操作並不 熟悉,因此跨系合作與機械系的同學組隊。這一決定讓我們能夠在兩個專業領域中互補不足,體會到面對陌生領域時,只有打破舒適區,才能真正迎接新的挑戰。
研習營的每一天都是充滿學習和探索的。對於我們這些資工系的學生來說,通訊協定、資料庫和影像辨識是強項,但在機械臂的操作上卻經歷了不少挫折。然而,我們也從中學會了如何克服困難,與隊員們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每當遇到技術瓶頸時,業師和老師們的指導成為我們最大的支持。他們的建議和經驗是我們前進的指引,使我們逐漸掌握這些複雜的技術。 當聽到自己隊伍獲得第一名的那一刻,心中的驕傲和滿足感無法言喻。這份榮譽不僅僅是對我們努力的肯定,更是學習和成長的見證。
我深知,這次經歷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成長契機。 我收穫了許多在課堂上無法獲得的知識和實作經 驗。學會了如何在困難中尋找解決方案,也深刻理解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這次經歷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未來將充分利用這次寶貴的經驗,迎接新的挑戰。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勤誠興業和新代科技,正是他們提供了這樣難得的機會,讓我們 能夠在沒有報名費用的情況下參加這次研習營。公司不僅讓我們接觸到最新的行業技術,還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和實踐機會。這份支持對我們學生來說意義非凡,我們衷心感謝勤誠和新代的慷慨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