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艺术可以净化人心。」
是江贤二老师终其一生的信念,也是现今和未来世界最需要的力量。他将之铸成铁,醒目的放在新落成的江贤二艺术园区入口。
这座园区,以艺术家及妻子的无私大愿并捐赠土地做为梦想的基石,凝聚岛屿上的人们,从岸边坡上的铁皮屋画室,在天空与大海的见证下,展开了一场伟大的变身。
光阴引路,一念到底
2022年10月,琪爱以《艺术﹑建筑﹑蓝色太平洋与江贤二》(点连结阅读)为题,纪录江贤二艺术园区历经10多年筹画、挺过疫情后的首次亮相。
当时结合台东美术馆的个展,园区内仅第一展览馆 (信义馆) 和第二展览馆 (勤诚馆)率先开幕,其余区域都还在工程状态。尽管,那趟旅程短暂而侷限,自此后这座与太平洋相望的清水模建筑,不时从记忆爬上了眼底,但凡听到关于它的一丁点进展,都让人雀跃许久。
耐心等待的第29个月,终于一封清水模灰的信封捎来了心心念念的消息,里头有一帧明信片,画面是江贤二老师钟爱的静池向海,底下写着:「江贤二艺术园区3/15正式开幕」。
时间回溯至2020年4月16日午后,那时Maggi刚开完江贤二文化基金会的线上董事会,火速步出办公室走向我们。她的眼神发亮、双手交握,模样就像刚参加完比赛的选手,亢奋和紧张还在体内交窜,看来有「大事」发生了。
「决定了吗?」起身迎问。
「决定了!」她点点头,缓了一口气,才让笑容绽放开来。「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我觉得应该做,这会是四十岁的勤诚,为社会留下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她坚定地说。
勤诚参与的拍板一刻,彼时情景记忆犹新,但距离园区开幕,时光已足足堆砌了5年,非常不容易的这5年。
愿有多大,力就多大
地处偏远、疫情停摆、物料飞涨、严重缺工、流程繁杂…,再加上美术馆的兴建是多线的理性与感性交融,难度更胜一般工程,种种因素的叠加,所需的经费早就远远超出2020年时由园区的共同发起人-公益平台严长寿总裁出面向企业的募款,这些年不断追加预算,甚至超过翻倍,但不思议的是,当初挺身赞助兴建园区建筑群的六间企业及企业家,没有人退出!
因为企业家们从自己走过的路,深刻理解江老师和严总裁在做的事情有多难,所以一个人的坚持,又变成了一群人的不放弃,也应了严总裁的始终相信:「愿有多大,汇聚的力量就有多大。」
经历了缺工、缺钱,但从不缺「人」。
江贤二老师日以继夜地身心投入、严总裁布道似的坚持前行,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者、收藏家、志工群的倾力相助,共同成就出台湾东岸首座国际级的艺术园区,大自然、建筑工艺与艺术之美,三者相遇、交锋而辉映,这座园区本身就是江贤二老师毕生最大、也最完整的创作。而他一生涵盖各个创作阶段最精华的作品,也将永久收藏于此,公开与世人分享。
终于在3月8日迎来开幕,金樽海岸贵客如梭。Maggi和Leon受邀联袂出席,在以「勤诚馆」命名的第二展览室前留下合影,感谢他们在5年前的一个决定,让勤诚能够参与这件盛大而影响深远的美好,全体同仁与有荣焉。
一物一景,皆由心生
园区正式开放前,琪爱走了一趟东行,行李是等待多年后的如愿以偿。
车子在接近金樽渔港时回转,然后徒步上坡。抬眼是山景翠绿,回望则是金樽幻蓝,这段介于山与海之间的数分钟路程,访客无一例外,眼睛比双脚还忙,不断重复著缓行和回首。
至入口处,右手边是已先开幕的信义馆和勤诚馆,至此,2022年到访的记忆还管用,再上坡,则是全新落成的建物群。
顺着清水模走上阶梯,只一栋建筑(承翰馆),就划破了好山好水的沉醉,「艺术」扑面而来。
眼前是未曾见过的建筑形体与色泽,宛如横空出世的万年巨矿,高耸的铜褐色遮蔽了大半蓝天背景,原型来自江老师的雕塑作品《13.5坪》,材质则是不畏时间洗练的耐候钢。帅气,通常不是用来形容建筑,但它确实是,用顶天立地的姿态,宣告从此与台东的山、海一起永恒。
记忆已被惊艳覆蓋,此行好比初访,在江贤二艺术园区展开全新的探索与感动。
耸向青空: 承翰馆
外墙27公尺高,是《13.5坪》的20倍放大版,没有直角的前卫造型,是江老师对于空间的想像,存在脑中早已数年,建筑师林友寒勇敢接下挑战,并以此诞生出整个园区的建筑概念,同时也作为品牌logo。
耐候钢会因风雨日晒蚀锈出不同深浅纹路,时间感直接刻划在表面上,正是江老师想要的呈现,「和人一样啊,该丑的时候就丑,该腐蚀的时候也自然会腐蚀。」他的生命哲学也反映在馆藏中的作品,横跨五六十年新旧并陈,有些老作品局部斑驳了,但他不打算修复,就让这份岁月造成的不完美,沉淀出更耐人寻味的另一种美。
承翰馆(第三展览厅)以「精神性与希望」作为展览主题,展示其对艺术的极致追寻和对生命本质的探问。入口是2023年重新诠释的《百年庙》,巨幅尺寸贯穿两个楼面,与同一空间里1999年的《百年庙》系列相映,画上的烛火微光依旧虔诚,然艺术家从旧作悟成新创的旅程,有转身即菩提的豁然。
尖塔式的屋顶,一道三角形的缺口,留给天光洒落,恰巧在《比西里岸之梦15-03》的浪上,如梦似幻的晕开。顶上一盏钢丝绕成的挂灯,也出自江老师的构想,严总裁说有人形容这盏灯好比天使之光降落凡间,我则看似百年庙的焚香袅袅缭绕敬天。
在水一方:
静池与勤诚馆
有别于承翰馆和筑弘亭的出众与辽阔,下坡区域的建筑量体虽小,但建筑师刻意保留了它们源起的故事性,呈现出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多元样貌。这里有江老师的日常驻足,还有他有意无意的布下和「声音」有关的元素,越静,越有声。
旅人必访的静池,两端分别坐落信义馆(第一展览厅)和勤诚馆(第二展览厅)。静池上有一张椅,可以静静坐着看天空的倒影,也能透过一扇方窗望见海洋。方窗的位置极为巧妙,遇到视线晴朗时,绿岛会恰恰停泊在框里。
听说静池是江老师花最多时间调整的景观。最初设计并未开窗,是他反复推敲尺寸和位置,才找到适合所有年龄都可舒适观海的比例,开了这道很有禅意的方窗。天空、建筑、微风和海景汇聚在这一池水上,他工作累了会来这里坐着,那日到访时也见到他平日里喜欢看燕子轻点水波的可爱景象,这份幸福感,就是他静静送上的爱。
诗成乐,乐入画
德布西在江贤二的画上
勤诚馆由江老师原本的画室扩建而成,也是这场变身旅程的起点。场馆在2022年短暂开幕后,持续整修及优化,外墙上半部采用黑色金属材质,下半部则是江老师试验多次,以清水混凝土构成的灰色方形格,打造「简单而不单调」的江式美学。
往勤诚馆的路上,会经过一道由《银湖》系列作品构成黑白静谧的长廊,由此通向江贤二的音乐世界。
走时别忘了低头看,江老师对于美的巧思,是连地面也没放过。在不舖泥砖的地方植上绿草,刻意排列的长短参差,好似键盘上的黑白跳跃,是的,因为古典音乐是他在创作路上的重要陪伴,而德布西的《月光》更犹如初恋情人般的存在。
童趣盎然的铺陈间接带出了勤诚馆的展览主题。
勤诚馆的展览以「音乐与自然」为题,音乐的抽象性透过艺术家的独特表达,打破无声与有声、可视与不可见的藩篱。
当《乘着歌声的翅膀13-10》和十二幅联作《德布西-键盘》一左一右的相迎,正前方还有2025年新作《牧神的午后25》,走进勤诚馆是种很神奇的体验,馆内明明宁静,为何乐音飘扬?这就是艺术家的超能力,将音乐的不可见,画为可视之美,转译的如此浑然天成,我是完完全全的信服,每回观赏都难以分辨心中响起的究竟源于目光还是耳朵,江贤二作品里的音乐性,使人重新领会艺术创作的无所不能!
孤独的深处
是灵魂的所在
冥想空间是藏在勤诚馆里的心灵秘境,来访时绝不能错过,其空间概念也曾在2023年登上「数位冥想:江贤二光影沉浸展」,是林友寒建筑师特别为江老师打造,面积狭长又施作弧形的天花板,工程难度让江老师形容像是在做工艺品。
可能是太过情有独钟,所以感觉它墙面的灰也与别处不同,像掺了点暖色调,有洞窟般的庄严神秘,却丝毫不冷漠。这里白天时故意不开灯,只靠自然光从顶上的一道开口穿过,伞状光影会不偏不倚打在墙中央的一幅白色十字架上,就像舞台剧用灯光召唤主角,神圣氛围宛若中古世纪的修道院。
数十幅画围绕着精神性的主轴,不少陈年作品已有些裂损,安放在冥想空间里,却有恰到好处。它们裹着的厚重油彩,显示艺术家早年的孤寂追寻,斑驳则似如今的自由自在。进到这里来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心一静,就好像隐约听到它们呢喃: 岁月啊~ 不可逆,老坏了肉体;灵魂哪~ 更当升华,才不枉数十载人身一趟。
关于江贤二艺术园区,实在有太多看点难以尽述,本文谨以「两馆一池」带领大家浅尝。我们可以想出几十个应该到访的理由,譬如:来看江贤二的画、看江贤二的雕塑、想要遇到江贤二、好久没来台东了、想念太平洋、或只是想要来这边打卡拍照…,但总归必须亲访才能带回属于自己的体验,而我们能保证,必定是超越预期的丰盛。
江老师从年轻时就不断思考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一有机会就想回馈。30年前,每年夏天,他将自己在纽约长岛的工作室开放给游客参观,搬到台东后,这个念头又升起,所以才有了这座要送给花东、整个社会,尤其是给下一代的艺术园区。
走访艺术园区,像在江贤二的心上走了一回。「爱」、「希望」、「和平」、「慈悲」的文字,出现在画作里,也铸在建筑体上的,传达他对现今世界的人道关怀,以及净化人心的艺术信仰。
「我始终相信,艺术可以净化人心。」我们也相信,每一位到过江贤二艺术园区的人,也都会如此相信。